网站支持IPv6
——十二师西山农牧场职工多元增收工作经验交流材料
一、取得的成效
三年来,农场主动适应新常态,围绕调结构、保民生、促改革、稳增长方面精准发力,圆满完成职工多元增收三年攻坚计划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实现了经济社会发展与职工增收同步。纳入职工多元增收统计口径共720户1947人,到2015年实现连队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616元,同比增长22%,完成师计划17088元的103.1%。其中:家庭经营性收入11150元,同比增长26%;工资性收入5270元,同比增长26%;财产性收入466元,同比增长18%;转移性收入830元,同比增长6%。非农收入占比43.06%。
二、主要做法和取得的经验
(一)围绕产业结构调整主线,增加职工家庭经营性收入。坚持“依托城市、服务城市”的发展理念,按照“强薯、增菜、稳牧、扩园”的农业结构调整方向,突出马铃薯主业地位,加快发展设施农业、特色林果业、生态农业、节水农业和专业合作组织,全场亩效益2000元以上、5000元以上和10000元以上农作物分别占58.6%、4.8%和10.4%。在经营模式上采取“田+园”、“田+棚”、“田+牧”和“棚+园”等形式,鼓励职工从事多元经营,结合烽火台“一日游”,促进城郊旅游观光农业发展,三年来,通过旅游业发展带动农业增收506.2万元。积极拓展域外农业,引导职工到乌拉泊、老龙河等地承包土地8000余亩。积极培育新型经营主体,成立绿野鑫峰专业养殖合作社和四连养羊专业合作社,按照“五统一”管理模式,提高牲畜业发展水平,三年来累计实现盈利135万元,社员户均分红6.9万元。
(二)围绕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增加职工岗位工资性收入。依托地处乌鲁木齐半小时经济圈的区位优势和交通优势,围绕兵团乌鲁木齐工业园区、九鼎农产品批发交易市场和西山大学城建设等潜在的消费市场和人才需求市场,采取“跟进行”服务和“嵌入式”发展,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和职工转岗职业技能培训。打造商业一条街,发展商贸金融、餐饮娱乐、商超网点和服务型店铺48家,经营范围涵盖果蔬商品零售、五金电器、洗车、理发、摄影、住宿、餐饮、移动和金融服务等多个领域,吸纳就业创业人数达293人。成立人力资源公司,制定《劳动力转岗就业创业实施办法》,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和转岗分流,三年来,累计开展青年就业创业意识培训班80余场次,培训2.3万人次,先后有45名职工自主创业,有286名一线职工实现转岗就业,5000余人参与工程包干和“组团式”季节性打工,创造收益3500万元,实现人均增收1.8万元。
(三)围绕激活市场经济体制,增加职工财产性收入。三年来,通过连队整合保障性住房建设,有8个连队385户农业一线职工得到房屋置换和安置补偿(平均每名职工手中有3-4套房屋),农场积极动员职工将多余和闲置的房屋、机械对外出租、抵押、转让或出售,形成可交易流动的金融资产,增加职工财产性收入。同时加强与建设银行、绿洲国民村镇银行等各大银行机构合作,搭建职工投资理财平台,将职工手中结余资金投放银行储蓄,投资债券、保险和理财产品,定额收取短期回报。鼓励参与股份制或股份合作制企业、房地产等实业投资,收取分红。三年来,累计实现财产性收入378万元,实现人均增收1931元。
(四)围绕脱贫攻坚任务,增加职工转移性收入。为巩固脱贫成果,提高扶贫攻坚成效,农场党委建立场领导挂钩联系点制度和结对帮扶机制,摸清辖区贫困人口、贫困程度和致贫原因,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强化社会保障兜底和社会救助力度,做到因户施策、因人施策。三年来,累计为各类贫困家庭提供贷款2500余万元,申请发放农机购置补贴156.8万元、保障性住房综合补贴214万元、低保508万元,临时救济67万元、大额医疗救助206万元,困难群众门诊就助13万元,公益性岗位补贴160万元、社保补贴150万元,实现人均增收7574元。
三、存在的问题
一是受水资源禀赋不足和自然环境恶劣等因素影响,农业基础地位相对薄弱,城郊特色不明显,品牌亮点不突出,带动职工增收后劲不足;工业企业数量和规模尚不够大,三产服务业比重虽已占据半壁江山,但承载转岗就业从业人员数量有限,对拉动职工非农收入增长没有达到预期效果。
二是职工科学文化素质和职能技能水平较低,自主业就业创业意识不强,劳动力转岗就业压力较大。多元增收缺少长效机制,增收平台不高,增收渠道较窄,增收项目较少,政策还不够完善,组织引导和信息化服务还不到位等等。
四、下一步工作思路和打算
一是实施产业结构调整与旅游业发展相结合,推进精品种植和特色养殖,积极培育打造各类品牌和亮点,鼓励职工发展自营经济,壮大连队集体经济,夯实农业增收基础;二是围绕“西山组团”,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扩大商业街规模,搞活二三产业,拓展增收发展空间,为职工就业创业创造条件。三是创新体制机制,加大政策资金扶持力度,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浓厚氛围,激发职工自主创业活力和创业热情;四是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强化优惠政策向贫困人口和弱势群体倾斜,重视老工业企业扶贫攻坚和危旧房改造工作,确保在2018年以前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