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扶贫为脱贫摘帽再加力

群众“看病贵”和“看病难”无疑是脱贫攻坚战中一块难啃的“硬骨头”

推进健康扶贫,必须让贫困群众既能“看得起病”又能“看得好病”,打好扶贫“组合拳”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因病致贫、因病返贫是扶贫“硬骨头”的主攻方向。在六师五家渠市各团场医院,均有2张至5张“扶贫病床”,只要是建档立卡贫困人员,都可以通过“扶贫病床”走“绿色就医”通道,获得减免床位费、护理费等优惠政策,通过实施一系列健康扶贫举措,职工群众看病更优惠也更方便了。

“辛辛苦苦奔小康,得场大病全泡汤”“救护车一响一头猪白养”,是群众面临大病时的真实写照,有些重大疾病的治疗费用往往高达数万元甚至数十万元,令一般职工家庭难以承受,不由得感叹“得不起病”。加之一些地方基础医疗卫生设施不够完善,缺医少药现象不同程度存在,拖延了疾病的诊疗进程,更加剧了职工群众因病返贫的程度。因此,如何让普通职工群众看得起病,看得好病是脱贫攻坚战中必须啃下的一块“硬骨头”。

其实,健康也是生产力。据权威机构研究显示,健康指标每提高1%,经济增长率就会随之提高0.05%,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健康对于生产力的巨大作用。医疗卫生服务直接关系人民群众身体健康,要想打赢脱贫攻坚战,就必须围绕实现贫困人口“基本医疗有保障”这个关键问题展开,既立足当前,又着眼长远,通过完善制度,精准施策,防治结合,切实解决贫困群众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难题。

推进健康扶贫,必须让贫困群众既能“看得起病”又能“看得好病”。首先要清楚了解贫困家庭中患者的基本情况,不仅要登记备案在册,更要做到心中熟知,保证贫困人群参加医保全覆盖;其次扶贫资金的使用要向基层医疗卫生单位倾斜,完善基层医疗卫生单位的诊疗设备,提升基层医疗卫生单位的医疗人员技术水平;同时建立完善的兜底医疗保障机制,方便职工群众看病。

推进健康扶贫,还要让群众“少生病”,要做好疾病筛查和多发病、传染病防治工作。在因病致贫的群体中,地方病、传染病、慢性病占有相当比重。因此,“预防胜于治疗”,要不断加强公共卫生和疾病防控工作,坚持预防为主,加强地区传染病、慢性病的防控能力,通过加大宣传力度提高贫困群众健康意识和防病能力;要结合美丽家园建设,深入开展环境卫生整治,保证用水清洁、保持环境卫生、严禁乱扔垃圾,不断提升人居环境质量,减少重大疾病发生率。

啃下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硬骨头,还得让职工群众“敢看病”,要多措并举充实职工群众的“钱袋子”。健康扶贫,不能仅仅只是堵住了贫困职工群众口袋里的窟窿,还要让贫困职工群众的口袋切切实实地鼓起来。只有从源头解决贫困问题,才能实现长期稳定脱贫。正如某地一基层干部所说:“脱贫攻坚就像爬墙头,党和国家的政策就是墙头上的绳索,脱贫工作队在下面推群众,能否翻过墙头,关键要靠贫困户自己用手、用脚去爬,贫困户要通过自身努力去攀登才能翻过去。”要从根本上改变贫困的状况,当地政府还应积极发展产业扶贫、就业扶贫等多种扶贫方式,让贫困户可以依靠自己的双手,实现稳定脱贫。只有将产业扶贫、就业扶贫、教育扶贫、金融扶贫和健康扶贫等多种扶贫模式结合起来,打好扶贫“组合拳”,才能让脱贫攻坚取得新突破。

健康扶贫是民生工程更是民心工程。在打赢打好脱贫攻坚这场硬仗中,六师五家渠市不断创新扶贫举措,强化兜底保障、精准施策,有效地解决了“小病拖成大病,大病导致贫困”的恶性循环,增强了脱贫攻坚的内生动力、形成了脱贫致富的强大合力,让职工群众真正过上好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