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德胜:兵的使命从未远去
作者:张琳琳

“毛主席的战士最听党的话,哪里需要到哪里去,哪里艰苦哪儿安家,祖国要我守边卡,扛起枪杆我就走,打起背包就出发……”5月28日,86岁的老兵秦德胜,唱着他最熟悉的歌,小心翼翼地擦拭着“光荣之家”牌匾。

近日,六师五家渠市启动为烈属、军属和退役军人等家庭悬挂光荣牌活动,作为一名老兵,秦德胜家第一批悬挂了“光荣之家”牌匾。

秦德胜,1933年12月出生于山东,7岁随父母闯关东到黑龙江克山县城西村安家落户。小时候,家里穷,他长得既黑又瘦,为贴补家里生活,小小的他只能给地主放牛,在铁匠铺当小伙计。“那时候的日子就像泡在苦水里,没有尽头,后来参军,改变了我一生的命运,所以我一辈子都要感谢党!”

1945年,秦德胜和同村的小伙伴一起参加了儿童团。1946年3月,他带头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当时秦德胜只有13岁。抗日战争刚结束,解放军兵力极缺,为了保卫国家,保卫胜利果实,解放军积极动员老百姓参军。

“我当时是儿童团的副团长,在我看来,参军是一件非常光荣的事,于是我动员了几个跟我差不多大的人一起去报名。”秦德胜说。到了报名的地方,首长说:“你们年龄太小,等过几年再来吧。”

但是秦德胜就像牛皮糖一样,整天黏在首长身后,好说歹说,终于首长被他坚持不懈的精神打动了,松口同意报名参军。

“我记得,当时首长拍着我的头说,这个小鬼难缠得很,就让你加入革命队伍,当了兵,就要好好干。”秦德胜回忆起当时的情景,不禁露出骄傲的神情。

为嘉奖他们几个小家伙坚决要参军的精神,县里牵来了4匹高头大马,还给他们胸前都佩戴了大红花。“当时我骑在马上,在县里的大街小巷转了两天,全县的人竖起大拇指,那是我一生中最骄傲的时刻。”秦德胜说。

秦德胜一直记得坐在高头大马上的感觉,当时暗下决心,一定要对得起首长的信任和全县人民的夸赞。这个想法,激励着他在后来的战斗中勇往直前,无所畏惧。

如今,看着眼前的“光荣之家”牌匾,他仿佛又想起了那些战火硝烟里的往事。

那是参加解放海南岛的战斗的时候,当时秦德胜是通讯员。有一次,他接到去海南岛送信的任务。时间紧迫,交通不便,他只能搭上一艘老乡的小船,飘了一天一夜。走得急,船上没带水喝,他只能干忍着,等把信送到时,他的嘴唇都裂开了口子。

“把信送到的时候,我又饥又渴,头发晕,脚底打滑,站都站不住,但人的大脑却很兴奋,因为作为一名战士,我圆满地完成了组织交给我的任务。”秦德胜说。

在抗美援朝的战场上,秦德胜是一名炮兵。一次战役,他们大获全胜,美军宁愿毁掉军需物资,也不愿让他们拿走。“那时候,美军的飞机天天在头顶飞,能抢回来一点军需物资,那是有大用处的。”说起当时的情景,秦德胜老人双眼露出神采。

一天深夜,秦德胜眼睁睁地看着美军轰炸那些卡车和物资,恨得牙痒痒。突然,他看到旁边有一辆大卡车,上面装满了军需物资,他握紧了拳头,不顾一切地冲了出去。等他爬上车,把车发动着的时候,美军的飞机已经发现了他。子弹像下雨一样追着打,秦德胜握紧方向盘,不停地拐弯,跑出几公里,甩掉了飞机。

离开战场,秦德胜又走进了学校。

在旧社会没有上过一天学的秦德胜,1952年,被部队保送到中央军委第一速成中学学习文化知识,两年后毕业又被保送到郑州第四炮兵军官学校,担任榴炮营三连指导员。

1961年,秦德胜转业到六师一○五团。“那时候,我和战友们一起,没有绿洲,我们就开垦荒地;没有粮食,我们就努力生产;没有住房,我们就挖地窝子。因为我是人民解放军,我要对得起党和人民对我们的信任。”

凭着坚韧不拔的意志,秦德胜和他的战友们在这片戈壁荒滩上建起了一座座军垦新城。如今这里阡陌纵横、道路畅通、粮棉丰收、瓜果飘香,楼房拔地而起,职工群众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岁月如河,激情澎湃,浪花朵朵,永不停歇。

秦德胜在兵团工作了一辈子,从来到新疆的那一刻起,就再也没有离开过。

2011年6月28日,兵团31位老战士应邀到北京参加庆祝建党90周年活动,秦德胜也是其中一员。“我终于到了祖国的首都,登上了天安门城楼,参观了军事博物馆、国家博物馆、国家大剧院、鸟巢、水立方,游览了故宫、颐和园、八达岭等名胜古迹……”说起几年前的北京之行,秦德胜仍旧很激动。

如今,因为身体不好,老人很少出门。但每天在家,他还会看看报纸纸,看看电视。“眼睛不好,看报纸很费劲,不过我每天都要看新闻联播,看军事频道的新闻。看到我们国家发展这么好,我们的军队建设这么强,我心里很骄傲。”秦德胜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