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支持IPv6
大棚豆角、黄瓜新蔓葱茏、果园鸡活泼健壮、温棚修葺紧锣密鼓、职工们谈起今年的收入欣慰开怀……这一幕幕秋日里热火朝天、充实喜悦的景象,是四师六十六团依托团场综合配套改革,强力推动设施农业发展,使职工多元增收实现提质增效的真实剪影。
六十六团是一个水土不平衡、人多地少的农业团场,为切实提高单位面积种植效益,该团因地制宜、因连施策发展保护地蔬果栽培。近年来,已建温室大棚1384座、净面积2107亩,从业人员580户。
随着团场综合配套改革的深入推进,为进一步优化发展结构、促进职工增收,六十六团结合团场实际,按照“调优调精种植结构,支持和鼓励职工发展高效特色农业,让职工增收致富”这一总体思路,依托城郊经济,利用交通便利优势,围绕市场需求,发展采摘园、农家乐、区域特色种植养殖结合的休闲观光旅游农业,有效挖掘出团场土地增收潜力、拓展了种植户的增收空间。该团还在资金、技术、信息等方面不断加大支持力度,鼓励职工通过土地流转走突出特色、多元发展的路子,促进职工增收致富。
一年更比一年高的收入见证了团场综合配套改革带来的变化,十师一八二团八连养殖户朱万峰就是在改革的浪潮中激流勇进、奋力拼搏、致富增收的一员。
2018年以来,一八二团党委提出将丰富的水草资源与生态种植养殖结合的发展思路,得到了大家的积极响应,也吸引了朱万峰。他通过团里的优惠政策购进20头西门塔尔良种生产母牛,并通过流转200亩土地开始了种养结合之路。朱万峰说:“享受团里的优惠政策我养了20头牛,当年就下了11头小牛,今年又下了16头,这两年基本能回本。”
团场综合配套改革打开了市场的大门,让职工在市场经济中充分发挥作用,增强了团场经济活力,增加了职工收入。团场综合配套改革后,职工有了自主权,增收致富也有了更多的渠道,享受到改革红利的职工,生产积极性越来越高。
据统计,这两年,除了发展种养结合增收致富,一八二团八连职工先后购进100匹以上的大马力机车10余台,提高了连队农机作业水平的同时,为多元增收又添新途径。
8月20日,八师一三三团红光镇采棉机合作社的技术服务人员齐聚一堂,集中对入社的最后一台采棉机进行作业前的最后一次检修,此台采棉机的检修完成标志着合作社的采棉机已经全部检修完毕,进入待命状态。
团场综合配套改革实施后,团场取消了“五统一”,扩大了职工自主经营权,承包户可以自主选择采棉机采收棉花,团场购买采棉机的职工也逐渐增多,但由于服务管理、信息技术等不到位,让不少单打独斗闯市场的采棉机经营户逐渐陷入发展困境。为了引导和规范团场采棉机市场,一三三团15户采棉机经营户选择抱团闯市场,成立采棉机合作社。
为了确保服务质量,合作社成立了专门的技术服务部和后勤保障部,聘请具有丰富采棉机维修经验的技术人员,负责合作社32台采棉机的检修保养和采摘期的24小时运行维护。
听说团场有了自己的采棉机合作社,让连队种植户十分欣喜。一三三团二十五连职工高新德说:“团场成立了采棉机合作社,棉花的采摘价格就稳定了,采摘质量也能得到保障,最终受益的还是我们职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