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支持IPv6
11月7日中午,河南籍拾花工李海波即将踏上返乡列车。他站在乌鲁木齐站,回头深深地望了一眼远方,“这一走,就不再来了……”结束在三师6年的拾花经历,李海波有些失落。
几年前,11月初是数十万名内地拾花工从兵团返乡的高峰期,而如今,火车站里拾花工寥寥无几,内地拾花工坐火车来疆的盛况不见了。
据新疆铁路部门统计, 近年进疆拾花工人数较多年前大幅下降。“高峰期每年开行250多列拾花工或者务工人员专列,今年仅开行72列。这和兵团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推广机采棉有关。”乌鲁木齐站党委副书记巩学军说。
兵团棉花产量约占全国三分之一,早年收获时需大量拾花工。每到秋季,来自内地十多个省区的劳务大军乘火车来兵团拾棉花,乌鲁木齐南站人山人海,植棉户睡在车站抢人成为新疆特有的现象,但近年这一盛况不见了。
“拾花工由1998年最多时70多万名逐年减少,2016年为14万多名,近几年再没组织过。”兵团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局局长黄国林说,由于兵团机采棉面积迅速扩大,拾花工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长达数十年的拾花工劳务输入历史即将结束,这与兵团经济发展密不可分。
伴随改革发展大潮,兵团综合实力大幅提升。2016年,兵团生产总值突破2000亿元大关,2018年达到2515亿元,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94.1%,棉花机采率达80.4%,为全国领先。
拾花工大幅减少,也反映出兵团产业结构持续优化。2018年兵团三次产业结构为21.7∶41.8∶36.5,从以农业为主的绿洲经济转变为以工业经济为主导、三次产业协调联动的格局。
在进疆拾花工中,不少人留了下来,把家安在兵团,加入维稳戍边队伍。
“走来看去,还是兵团好。”由拾花工变为五家渠市民,四川籍青年魏婕很庆幸自己的选择。近年,兵团建成9座城市,2018年城市吸纳了49.3%的就业人员,实现了45.7%的经济总量,居民幸福指数不断提高。在魏婕眼中,乌鲁木齐火车站不仅是一个交通枢纽,它还记载着无数人追求美好生活的足迹,见证着兵团的发展。
上世纪60年代以来,内地数百万名有志青年响应国家号召乘火车来到新疆、兵团,为发展稳定奉献了青春。“56年前,我来支边,走出乌鲁木齐南站,看见房屋低矮,街道狭窄。如今,建设了新火车站,开通了高铁,处处可见繁华城镇、美丽家园,让人激动、喜欢!”八师石河子市退休干部胡有才感慨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