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支持IPv6
不久前,广东省东莞妇幼保健医院援疆医生、三师图木舒克人民医院麻醉科第一主任涂远艳为一名患者成功实施经口纤维支气管镜引导下的气管插管术,这是三师图木舒克医院首次实施该手术,在援疆医生地带领下,填补了医院又一项空白。
近年,各援疆省市结合兵团卫生健康事业发展规划和需求,统筹兼顾、突出重点,明确将“人才支援、技术支援”作为援疆工作的重点,把“输血”与“造血”“硬件”建设与“软件”建设、物质支援与文化交流相结合,分别制定出18个对口支援专项规划,着力推进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积极争取重点专科和专业技术支持,完善了团场和城市社区医疗卫生机构基础设施建设和师、团两级急救网络建设,使职工群众切切实实享受到卫生援疆工作带来的实惠。
树立援疆品牌
医疗卫生资源是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的关键因素。“十三五”以来,各援疆省市和单位不断加大援疆资金和人力投入,推进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改善职工群众就医环境,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树立起卫生援疆品牌。
——湖北省在对口支援五师的6年时间里,援疆专家直接接诊门诊病人达17.23万人次,开展手术1092例,开展巡回医疗169次,10.3万名职工群众在家门口享受到优质医疗服务;
——在淮安市疾控中心专家指导帮助下,七师成为兵团第一个通过“国家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验收的师;
——河南省以“4+1”模式帮助受援地建立4个医疗中心和3个专科联盟;黑龙江省先后投入1.26亿元援建北屯医院;河北省全面托管铁门关人民医院;广东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援建粤兵医院,极大改善了受援地卫生健康机构硬件条件。
据了解,截至目前,国家卫生健康委、各援疆省市卫生健康系统累计支持兵团卫生援疆项目190项,投入资金16.83亿元。
打造“拳头”科室
“要不是援疆专家的妙手,我的孩子不可能这么快康复。”9月7日,阿克苏市居民古丽布斯丹·亚森说。
2019年7月,古丽布斯丹·亚森的孩子刚出生2天,黄疸数值居高不下,她带着孩子赶到了一师医院新生儿科。经浙江医疗援疆专家、新生儿科主任吴苔的治疗,孩子转危为安。若是早几年,一师医院可能无法拯救这个病危的孩子。
2016年9月,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的帮助下,一师医院建立了新生儿科。如今,这里已成为南疆最有影响力的新生儿科之一,更是开创了南疆新生儿救治的多个“第一”。
2016年以来,在浙江大学6家附属医院“组团式”持续帮扶下,一师医院新生儿科和急诊创伤外科从无到有,泌尿外科由弱变强,普外科、麻醉科、妇产科处于全疆领先水平,初步形成兵团南疆医疗卫生的高地和人才培养摇篮。
近年来,各援疆省市积极提供特色医疗和重点专科支援,开展各类新技术项目的应用,带动兵团卫生健康专业技术水平的提升,实现“人走技术留”的良好局面,为兵团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几年来,在各援疆省市的支持帮助下,兵团师级医院开设新科室40余个,援疆医疗专家开展各类新技术项目470项,其中45项新技术实现了“零突破”。
强化“造血”功能
6月11日,八师石河子市一名多年来饱受巨大咽食管憩室困扰的患者来到石河子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就诊,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援疆医生、石河子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副院长李士杰与消化内科团队一同为患者实施了新疆首例内镜下隧道憩室中隔离断术,祛除了患者长久以来的困扰。
“引入新医疗技术是基础,最重要的是要将技术留在兵团。在人才培养方面,要重点培养本地青年医师,为他们提供成长机会。”在李士杰看来,目前兵团各医疗机构,最缺的是科研理念和学科带头人。
在卫生援疆工作中,人才是一个关键环节。建楼房、买设备容易,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却难。
针对兵团受援单位技术、管理方面的“短板”,各援疆省市医疗机构确定以帮扶专业技术、提高医院专业技术人员的专业能力、狠抓医院内涵建设和完善医院管理措施等指导思路,帮助受援单位确定重点发展学科,有计划地拓展医疗新技术。
在南京中医院的帮助下,七师奎屯中医院的肛肠科已被打造成为区域的知名科室;山西、黑龙江、辽宁等省医疗机构与受援医疗机构分别以建立分院、医联体、安排援疆专家任受援地医院副院长等方式,引进先进管理理念、规范规章制度、优化管理模式,为持续开展对口援疆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