尖尖墩记忆

3

十三师火箭农场新貌(摄于六月二十日)。赵德智 摄

4

1995年,在鲁迅文学院,农民诗人骆中华(右)与作家王蒙一起交流。车玉全 提供

5

建场初期,火箭农场职工群众披荆斩棘,誓把荒漠变良田(资料图片)。车玉全 提供

金秋,树叶泛黄,家住十三师火箭农场友好社区的闫顺达老人走出家门,打起自编的快板。多年前,火箭农场农业现代化大翻身,闫顺达编了三句半《夸火箭》。如今,戈壁文明新城崛起,老人兴致勃发,升级改版《再夸火箭》。人们习惯性地称火箭农场场部所在地为尖尖墩,自建场以来,模范人物层出不穷,他们在这片土地上刻下永不磨灭的印记,为农场留下一笔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财富,鼓舞着后来人敢挑重担,勇往直前。

提及往事,火箭农场职工群众非常怀念第一代军垦老战士赵贵荣。

赵贵荣出生在陕西汉中一个贫苦农民家庭,自幼就给地主家放牛,长大成人又被国民党抓了壮丁,受尽折磨。“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赵贵荣本就不想自相残杀,在被抓壮丁期间从未将枪口指向解放军战士。1948年2月,西北野战军正在紧张部署瓦子街战斗。三五九旅由圪台进发至砖庙及东西罗汉庄、八十里坪地区,在瓦子街外围设定了预伏圈。1948年2月29日夜,风雪交加、天寒地冻,国民党部队放松了警惕。赵贵荣就和几个思想进步的同乡商议,决定弃暗投明。他们冒着风雪悄悄走出战壕,向人民军队缴械投诚。经过思想教育,赵贵荣成为一名解放军战士,编在三五九旅七十九团,后随军参加了多次重大战役。新疆和平解放后,赵贵荣随军进疆,在二军五师十五团(四十七团前身部队)炮兵连当通讯员。

为粉碎聚集在和田的国民党残部的叛乱,1949年12月5日,挺进新疆的二军五师十五团在阿克苏受命进军和田。战士们高呼:“不能让和田人民多受一天苦,早日解放和田。”“徒步进和田,让五星红旗早日插上昆仑山。”他们选择穿越中国最大的沙漠,直插和田。

塔克拉玛干沙漠被称为死亡之海。用血肉之躯穿越死亡之海是一场生死考验,战士们在疲劳饥渴中行军。在茫茫沙海中急行军15个昼夜,他们终于走出沙海。行军路上,赵贵荣帮助体弱者扛枪背粮食袋;到了宿营地,就帮炊事班找柴火生火做饭。到达和田,赵贵荣被记大功一次。

1949年12月22日,十五团抵达和田。和田人民获得新生。

这批“沙海老兵”脱下戎装,在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南沿、和田地区墨玉县绿洲北缘一个叫夏尔德浪的地方屯垦戍边,奉献了一生。

1961年,赵贵荣调离和田奔赴哈密,分配到哈钢附属农场工作。1964年,哈钢附属农场并入火箭农场,他担任一分场党支部书记。

赶上“三年自然灾害”,粮食不够吃,赵贵荣动员职工多种菜,以菜代粮度过饥荒,组织职工开展垦荒运动,向戈壁荒滩要粮食。他经常向群众讲起“三五九旅是模范”的故事,动员职工群众发扬“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南泥湾精神。在垦荒期间,他身先士卒,播种、锄草、收割、扬场,哪里都有他忙碌的身影。他到团场第一年,就深入农田搞调查,一次,水渠垮塌,渠水肆意流淌。“春水贵如油”,渠口垮塌,水就白白浪费。积雪融水冰冷刺骨,赵贵荣奋不顾身地跳进渠中,用身体堵住豁口。自此身体落下病根,一到刮风下雨,他的腿脚就隐隐作痛。

赵贵荣践行南泥湾的老传统“不让一个人落在生产之外”,带动了一批年轻人奋战在农业一线。粮食获得丰收,不仅解决了本场粮食不够吃的难题,多余的粮食还支援地方。在农场建设初期,他荣获师特等功两次。

时至今日,火箭农场职工群众逢年过节扭起秧歌,都会唱起那首脍炙人口的歌曲《南泥湾》:

花篮的花儿香,听我来唱一唱,唱一呀唱,

来到了南泥湾,南泥湾好地方,好地呀方

好地方来好风光,好地方来好风光,

到处是庄稼,遍地是牛羊

……

赵贵荣将三五九旅精神的种子播种在火箭农场大地上,人们一直感念他。正如王震将军诗云:生在井冈山,长在南泥湾。转战数万里,屯垦在天山。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南泥湾精神在火箭农场生根发芽,激励后人。

土生土长的汉子在世居的热土上干得热火朝天。

艾买江·哈斯木,一个地道的维吾尔族汉子,祖辈就在火箭农场居住。他20岁参加工作。在他周围有许多党员总是挑重担、担责任,一心为老百姓办实事。艾买江·哈斯木也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198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入党后,他对自己要求更严了。

艾买江·哈斯木长期坚持在生产一线。自工作以来,他12次被评为先进生产者。1983年,他积极响应农场党委号召,开展开荒造田运动,担任农场垦荒队队长。8年来,他带领一班年轻人顶烈日、斗严寒,苦战在芦草丛生、盐碱遍地的荒滩上,共开荒1.4万亩,为国家生产粮食9000余吨,解决群众就业400多人。他被誉为“开荒队长”。

1991年4月,艾买江·哈斯木被中华总工会授予全国先进生产者荣誉称号。1998年,艾买江·哈斯木光荣退休。退休后他不忘党员本色,义务为连队职工进行农业指导。

知识青年要到边疆去,要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1959年7月,安徽姑娘戴世英踏上支援边疆建设的列车,后来到火箭农场三分场当职工。1960年,她带领一个组开荒,割芦苇、挖排碱沟、修水渠。重体力活本是男人干的,巾帼不让须眉,她和男职工一起辛勤劳作,从不说苦。

夏收季节,为了做到颗粒归仓,她丢下家中有病的孩子顾不上照看,自己有病也顾不上休息。3时起床去食堂帮忙做饭,5时组织大家到农田割麦子。每天割麦4亩地,创造农场最高纪录,是普通职工的两倍。有一次,她因过度劳累竟昏倒在麦田里,经医生抢救才清醒过来。第二天,她仍坚持工作。1978年,戴世英被自治区授予劳动模范称号,1979年,获全国“三八红旗手”称号。

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军垦战士怀着改天换地的激情,用自己的双手创造着幸福生活。

骆驼,原名骆中华,有着诗人的气质和文人的幽默,自誉为“沙漠里的一匹负重前行的骆驼”。

1966年,骆驼从重庆支边来到红星三场(后并入火箭农场),为了生存,他种植十余亩葡萄,从事农业生产一直到退休。落叶归根,退休后许多人都返回家乡,骆驼却留了下来,“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天行健,君子当自强不息。1995年,骆驼参到鲁迅文学院第十届中国作协作家进修班学习。结识了许多优秀的诗人、作家,骆驼向他们学习诗歌创作。

不怕事难干,就怕心太专。骆驼白天忙生产,晚上构思诗歌,日积月累,创作出数百首诗歌。心中有了寄托,日子便过得安稳起来;生活虽然清贫,日子却更有了奔头。1997年,骆驼省吃俭用,自费出版第一本诗集《墙外黄昏》。锲而不舍,金石可镂,骆驼陆续出版诗集15本。他获得了“当代农民诗人”称号。

师领导登门拜访,恳切询问:“给你换个工作,调到团场宣传口子工作,如何?”

骆驼婉言谢绝:“我就是一个农民,我要在土地上书写我的诗篇。”

骆驼在诗歌《我是土地的儿子》写道:我是土地的儿子,就像脚下的那片沃土,五谷杂粮的命运,在襁褓中,依然苦恋着四季。

耐得住寂寞,才守得住繁华。骆驼只是一名普通的职工,一名“农民诗人”,他与土地的距离就是诗歌与他的距离。当他种植的葡萄熟了,他的诗歌也就创作完成了。他是一匹从针眼中穿越的骆驼。

“一花带来万花开”,在骆驼的影响下,十三师涌现出一批诗歌爱好者,钟永星、丁建新、张元成、李小英、张跃军常年活跃在十三师文坛,为“瓜乡”增添了一缕淡雅的文化气息。

骆驼的孩子骆新榆,是哈密开发报社的一名记者,他经常会帮助父亲整理书稿。骆新榆说:“父亲是沙漠里的骆驼,吃苦耐劳的精神影响着我。父亲用诗歌讴歌生活,我也要在文化战线上用自己的笔记录下十三师的点滴变化。”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一个人有文化之魂留驻心间,原本单调乏味的生活变得缤纷多彩。骆驼将普通人眼中荒凉的风景融入诗歌中。风景这边独好,在于用心去体验生活,用笔讴歌热土。

江秉仁已是耄耋之年,却一直忙碌于史志工作。

在江秉仁上学期间,他的语文老师是个老秀才,古文造诣深厚,熟读二十四史。江秉仁受老师的影响,渐渐地爱上了古文。他在语文老师的指导下学习《史记》。1966年,高学毕业后,江秉仁和许多青年一样抱着支援边疆、建设边疆的崇高理想,来到新疆哈密。

1997年,退休在家的江秉仁接受了编撰火箭农场志书的重任。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江秉仁暗下决心,一定要写好志书。他借阅《哈密县志》《巴里坤县志》,撰写读书笔记、心得体会,渐渐熟悉了史志编写体例。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他开始了史志书写工作,独自收集了300万字的素材,走访了2000余名干部职工。他跑遍哈密大街小巷,走遍农场的角落。经过多方考证、去伪存真,编纂出70余万字的初稿。2000年年初,初稿送审。在千禧之年的春节他只休息了两天,大年初二,就谢绝亲朋好友的宴请和聚会,安心在家继续修改志书初稿。

江秉仁说:“志书具有资政育人的作用,匡正得失的功能,留下一本有史料参考价值的团场志书,后人可以为鉴。”

2000年年底,十三师第一本志书《火箭农场志》出版。江秉仁的愿望终于实现:读史明智,鉴往知来。随后,江秉仁参与了十三师其他团场志书的编选工作。

2015年,兵团启动第二轮修志。十三师各团场出重金聘请江秉仁当主编,他都拒绝了。江秉仁说:“我要把余热献给自己工作过的地方。” 老骥伏枥,江秉仁再次担任《火箭农场志》的主编。

“老牛自知夕阳晚,不用扬鞭自奋蹄。”江秉仁夜以继日地扑在修志工作上。由于长期劳累,2017年7月,江秉仁在修志期间,突感不适,四肢乏力,胸闷难忍。女儿江莉正在医院值班,接到电话匆匆赶到家中送父亲去医院检查,检查结果是脑梗。医生说:“幸亏就诊及时,否则会留下严重的后遗症。”

毕业于华西医科大学的小女儿江岩非常清楚:脑梗后遗症轻者行动不便,重者瘫痪,生活不能自理。她时常劝导父亲:“别再干了,命要紧。”

“难将百镒金,挽留一寸晷。”江秉仁知道时不我待,病情稍微稳定一点,他不顾女儿的劝导在病房继续工作。为了写好农场志书,付出的一切都是值得的。

江秉仁谱写的军垦赞歌一定会留下三代军垦人建设农场的历史记忆。他笔下的点点滴滴,都是兵团人忠诚与奉献的真实写照,都是军垦战士悲壮的坚守与奉献。

河南洛阳距离新疆哈密数万里路,不能阻挡一个人向往边疆、支援边疆的决心。

郭占瑞毕业于河南洛阳一家医学院,2012年,由河南省卫生厅派遣到十三师进行医疗援疆。较之内地,边疆的医疗领域人才短缺、技术落后。

既来之,则安之。他被分配到十三师安心医院工作。安心医院是当地唯一一家精神专科医院。郭占瑞来到安心医院后,坚持吃住在医院,亲坐门诊,天天查病房。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郭占瑞组织医护人员针对精神心理疾病知识进行系统学习,让大家熟悉每个精神疾病症状的表现。学以致用,带领大家现场问诊、会诊,现场指导医护人员对危重病人的抢救、用药和操作,提高安心医院医疗技术和转变护理观念。安心医院医疗水平明显提高,受到患者一致好评。

援疆期间,这片土地就像一个巨大的磁场,深深地吸引着郭占瑞。他将学到的知识和工作经验发挥出来,帮助许多病人走出精神疾病的阴霾。援疆结束后,他不顾家人的反对,放弃河南省洛阳市第五人民医院的优厚待遇,毅然选择扎根边疆。

2015年的一个星期天,派出所的民警把一名精神疾病患者送到安心医院,称患者已在野外流浪了好几天。郭占瑞放弃休息,赶到医院进行处置。他看到患者满身污垢,散发着难闻的气味、身上有多处伤口。他和值班医生马上给患者伤口进行清洗、消毒、包扎。随后对症治疗,看到患者的病情逐渐稳定,他才离开医院。

当进院时是蓬头垢面、痴傻癫狂的精神疾病患者,出院时变成面带微笑、点头致谢的正常人,郭占瑞觉得,自己实现了人生价值,有了扎根兵团的成就感。

2017年,郭占瑞与火箭农场五连依米提·塔里甫结亲。依米提·塔里甫已是古稀之年,家中有两个孩子患有精神疾病,生活不能自理。因疾病返贫,为了尽快帮助这个家庭摆脱贫困,郭占瑞亲自接两个患者到医院,制定了治疗措施。半年后,两位患者病情减缓,生活可以自理,减轻了家庭负担。目前,依米提·塔里甫领着两个孩子可以从事农业生产。

郭占瑞说:“要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要真心实意地为少数民族群众办实事。”两家人时常礼尚往来。

郭占瑞的孩子一天天长大,他始终不理解父亲为何一定要留在边疆。2019年春节前夕,孩子踏上西行的列车来到哈密看望父亲。邻居、医院的同事、结亲户时常来看望,今天带来葡萄干,明天带来红枣。热情朴实的兵团人感动了15岁的孩子:“爸爸,我支持你。”现在在哈密市二中上高中的儿子陪伴在郭占瑞身边,孩子说:“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援疆路上,我们是父子兵。”

艾青诗言:我到过许多地方,数这个城市最年轻。它是那么漂亮,令人一见倾心。不是海市蜃楼,不是蓬莱仙境。它的一草一木,都由血汗凝成。尖尖墩,一座年轻的小镇正在崛起,充满朝气、充满生机。一群年轻人正用他们的聪明才智和勤劳的双手,描绘着火箭农场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