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供最优质的精神食粮

我们要大力实施“文化润疆”工程,在文化活动载体形式的创新上下功夫,把更丰富、更有营养的精神食粮送到百姓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精神文化生活需要。

“家门口就有图书馆,带孩子看书有去处了。”9月30日,十三师红星图书馆正式开馆,火箭农场职工熊淑霞欣喜地说。当天,熊淑霞便带着孩子到图书馆借阅图书。红星图书馆藏书3万余册,可供200余人同时阅读。

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强调:“要深入做好意识形态领域工作,深入开展文化润疆工程。”这为新时代新疆文化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指明了前进方向。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近年来,兵团持续强化文化建设顶层设计,不断完善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公共图书馆、农家书屋、美术馆等来到群众身边,丰富了广大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现如今,群众期待更优质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大力实施“文化润疆”工程,在文化活动载体形式的创新上下功夫,把更丰富、更有营养的精神食粮送到百姓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精神文化生活需要。

公共文化服务供给要对接群众需求。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对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现实意义。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公共文化的需求日渐呈现出差异化、多样化趋势。而要满足各类人群的精神文化需求,就要在供给侧发力,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匹配度”。就兵团而言,随着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深入推进,人口结构不断变化,相关需求也日益多元化。在这种背景下,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就不能过于单一和死板,应当创新其内容和形式,重视群众在精神文化需求方面发生的变化,掌握服务对象的特点和需求。比如,现在无论城市还是团场连队,很多像熊淑霞一样的家长都越来越重视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图书馆常常人满为患,儿童图书的借阅量也快速增加。在这种情况下,就应加大儿童图书的采购量、扩大图书阅览室的面积。让服务内容更加贴近群众生活,缩小公共文化服务与群众文化需求之间的差距。

提高质量是文艺作品的生命线。60 多年来,兵团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涌现出一大批表现兵团火热生活的优秀文化精品,如故事片《生命的火花》、电视剧《戈壁母亲》、歌曲《送你一束沙枣花》等都曾经轰动全国。在兵地融合、民族团结的实践中,兵团也一直用满满的正能量激励和感动着人们。为此,兵团要继续着眼于先进文化示范区的功能定位,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引导广大文化文艺工作者深入生活、扎根群众,用心用情用功抒写伟大时代,不断推出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的精品力作,把中华文化蕴涵的优秀思想和理念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展现出来,让各族群众打心眼里热爱中华文化,从血液中认同中华文化,进而激发出更深沉而持久的爱国爱疆之情,共创繁荣而灿烂的中华文化。

文以载道,文以传情,文以植德。所谓“以文化人”,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用文化教育人、熏陶人、感染人。所以,文化润疆就要在“润”字上下功夫,潜移默化,使各族群众的思想受到浸润,得到升华。我们要把“文化润疆”工程打造成凝心聚力的铸魂工程,充分呼应群众所需,让文化内容更丰富多样,让传输机制更通畅便利,让表达形式更灵活亲切,推出更多同新时代相匹配的文化精品,提供最优质的精神食粮,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始终统领文化润疆的前进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