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支持IPv6
好男儿不失英雄本色
——记“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获得者张贺年
“你们终于来了,欢迎欢迎。”记者刚准备敲门,门就开了,开门的人正是张贺年。张贺年很高兴:“听说你们要来,我们一家人早早就起来准备了。”
瓜子、大枣、橘子……满满摆了一桌,张贺年热情地招呼着,很难相信眼前这位精力充沛的老人已经90多岁了,而他的故事还要从在新疆剿匪时说起。
首长眼中的标兵
“新疆解放后,我所在的部队在哈密南山附近集结……”张贺年缓缓讲述着,仿佛又回到了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张贺年所在的连队负责通讯布线工作。剿匪期间,即便不吃不睡,张贺年都要抓紧时间布线。他知道,指挥官只有在第一时间接通电话,才能及时了解战况信息。
“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拥护党的纲领,遵守党的章程……”1951年,张贺年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
张贺年说:“我清晰地记得入党时的情形,部队首长跟我说,成为党员就要以更高标准来要求自己,做大家心目中的标兵。”
布线任务结束后,部队根据工作需要,把张贺年调到骑兵连驯马。
“一到连队,我就有了一匹战马。之前,我根本不懂养马,更别提战马了,虽然有困难,但我不能退缩。”张贺年说。
“老乡,您帮我看看姿势对不对?”
“小战士,你要双手持缰,一会马儿跑起来,你才能控制住。”
……
“那时候,我一有时间就去找牧民学习。”张贺年说,比如骑马射击时要双手持枪,将缰绳打个结放在马的脖子上,靠身体重心和两腿来控制身体平衡……慢慢地,他钻研出了很多技巧,并传授给战友。
不分昼夜、不论寒暑,张贺年每天定时定点去马厩观察马。他驯养的马骨骼健壮,毛发锃亮。
妻子眼中的能人
红星一渠与红星二渠像两条闪光的银河,分布在哈密东西两边,红星渠被十三师红星一场职工群众亲切地称为“母亲渠”。提起修建红星一渠的那段经历,张贺年很是激动。
“当上级通知要修水渠时,我们高兴坏了,大家纷纷响应。”张贺年说,当时修渠缺少工具,很多人把家里的工具都捐了出来,每家每户还出人参与修建。
修渠全靠人肩挑背扛,那段时间,张贺年的手上磨得全是血泡,干活时铁锹把又将血泡磨破了,血水和汗水混在一起,渗进泥土,筑进渠道。
“修渠是造福子孙的好事儿,只要我们齐心协力就能打赢这场‘硬仗’……”张贺年笑着说。
采访中,张贺年的老伴梁秀兰一直静静地坐在张贺年身边。梁秀兰说,那段时间张贺年的手一直没好过,先是起了泡,之后磨出了老茧;打石头的地方没树没草,戈壁滩石头滚烫,夏天热得气都喘不上来……可张贺年从没抱怨过一句。
“他那时候年轻,什么事儿都抢在前头干,有一次病得很重,也不让我说。”梁秀兰说,自从和老伴认识那天起,无论是遇到什么工作,或是谁家需要帮助,他总是不遗余力去帮忙。
儿子眼中的榜样
从战士到普通百姓,张贺年服从命令、乐于奉献的军人本色始终没有变。“热爱国家,关心百姓,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这个信念,始终伴随他。爸爸说,他感觉种地比打仗苦,每人分得一大片荒地,从早到晚,每天十几个小时地干,很辛苦。”提到父亲,张贺年的儿子张金龙满是心疼。
在张金龙儿时的记忆里,父亲每天早上出门时带几个馍,饿了就简单地吃几口。有时太累了,就把馍掰成两三块,放到前面的地头,再回去挖地,挖到跟前了再吃。馍掰开后没多久就会晒干,所以必须得挖快一点,张贺年就这样激励自己坚持干下去。
“以前生活条件不好,没有什么文化娱乐活动,晚上住在地窝子里,在煤油灯前听父亲讲过去的事,是我们最高兴的事。”张金龙说。
“谁英雄,谁好汉,开荒造田比比看。”大伙还经常自发组织些劳动竞赛,张贺年总能获得前几名,他也因工作表现突出多次被评为劳动模范,可张贺年总是乐呵呵地说:“我是党员,多干点是应该的。”
“现在的日子太幸福了。作为一名老战士、老党员,我更要时刻以军人的作风、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做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张贺年一字一顿地说着,努力挺直已经有些佝偻的脊背。
“父亲平时话不多,对我的教育却是潜移默化的。就是因为从小受了父亲的影响,我养成了很多良好的习惯。”张金龙说,
如果把人的一生叫作旅程,
那么共产党人的一生就是征程。
回忆起一生
张贺年最大的感慨是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在各族群众的团结奋斗下,祖国越来越繁荣;最自豪的是他有幸成为这场伟大革命的参与者、亲历者、见证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