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草莓脱毒率达100%,这位女技术员太硬核!
愿付一世光阴 换它遍地芬芳 ——记师农科所检测中心副主任史芳芳的“草莓”科研人生

2019年12月6日,在十二师农科所草莓设施立体基质栽培温室大棚内,密植的草莓苗长势喜人,初露芬芳的小白花“娇羞”地藏在绿油油的绿叶中,一派绿意盎然的景象。师农科所检测中心副主任史芳芳正在观察和记录草莓苗生长情况,记录试验数据。

近年来,由史芳芳带领的研究团队研发的草莓脱毒种苗,脱毒率达到了100%。2014年至2019年,我师各团场及其他师应用此项技术种植的脱毒草莓年年都达15万株以上,草莓增产达30%以上。史芳芳负责建立的草莓脱毒种苗繁育体系,更是达到了兵团及新疆领先水平,为新疆草莓产业化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说起研究草莓脱毒组培快繁技术的初衷,今年42岁的硕士研究生史芳芳向记者说起多年前风靡一时的“毒草莓”事件。

2015年4月,央视财经频道在一档求证类节目中,公布了对北京市随机购买的草莓样品的检测结果:全部样品都检出乙草胺(农药残留),乙草胺在我国不允许用于草莓种植中,属b-2类致癌物。

事件发生后,政府对不同生产地区、不同销售地点的 175 个样本进行了检测,虽然结果显示均未检测出乙草胺,可上述报道对草莓种植者来说无疑是晴天霹雳。

“草莓食用安全成为公众关注的热点,应引起我们生产者和研发者的高度重视。”史芳芳说,发展绿色草莓产业是解决“毒草莓”事件带来负面影响的首要出路。

发展绿色草莓食品,需要积极研究和实施草莓脱毒、病虫害绿色防治技术等,同时要规范生产过程与行为,满足人们对优质安全果品的需求,这对保证草莓产业健康稳定发展、提高莓农收入、保护生态环境也有积极作用。

“有时,为了一个达到数据要进行反复实验,在实验室待一整天是常事。”史芳芳说,她享受科研的过程,更享受科研成果带给职工群众的收益。

至今,史芳芳和团队成员仍然经常奔波在实验室、试验基地和各团场草莓种植户之间;她常常到生产一线免费发放草莓生产栽培技术资料,传授草莓栽培、防病技术;她还建立了草莓种植技术微信群,积极研究解决草莓种植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利用微生物菌剂防治草莓病害的生物防治技术在国内外均有应用,但受不同地区土壤的影响,防治效果不稳定。史芳芳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系统研究和建立了集生物专用菌剂(或菌肥施用技术)、物理消毒技术和草莓苗期诱抗免疫技术于一体的“草莓土传病害生物解除技术”。

“该技术能有效防治草莓枯萎病等,同时通过有益菌的施用,改善土壤微生物与根际微环境,消除草莓连作带来的危害。”史芳芳说,该技术将对优质安全高效草莓的持续生产具有积极的作用。

史芳芳带领实验室人员分类调查全师草莓存在的品种退化、病毒感染严重、抗病力减弱等情况,并撰写了《草莓脱毒苗快繁技术的研究与示范》等科技攻关项目,开展了茎尖脱毒和病毒检测技术研究,研发了草莓病毒快速检测技术,使草莓脱毒率达到100%。

史芳芳还收集了30多份欧美系、日系及国内育种的草莓种质资源,种植户需要什么品种,她就带领同事脱毒组培扩繁急需的草莓品种,打破了十二师草莓品种单一的局面。目前,史芳芳和她的团队收集引进国内外优良草莓品种37个。

师农科所还建立了草莓高新技术核心展示区和草莓脱毒种苗繁育基地,向其他师团及周边地区推广草莓脱毒种苗;在一〇四团、三坪农场、四十七团等地建立了5个生产示范基地,平均单产达1500公斤。

十二师是兵团较早研究繁育发展脱毒草莓的师,年产草莓脱毒种苗100万株。

“最初引进国内草莓品种,付出的代价和成本非常高,一株种苗一两元,一株草莓脱毒种苗六七元。”史芳芳说。

2012年起,史芳芳开始着手组建农科所草莓研究团队,收集草莓种质资源,研究选育适合在新疆培育繁育的草莓好品种。

2015年,史芳芳带领团队以日本和欧美草莓品种为亲本,杂交选育的草莓 “15-7-31”优系表现良好,丰产、品质佳。

“新品外形好、口感好,更重要的是抗病能力强,不用打农药。”史芳芳说。

记者看见许多蜜蜂从摆放在温室大棚角落里的蜂箱飞进飞出,询问缘由,史芳芳介绍说:“这是熊蜂,可以传粉,减少草莓畸形;熊蜂对农药很敏感,也算是草莓的质量安全‘监督员’吧”。

“近年来,史芳芳成功申报了兵团重点领域创新团队项目和兵团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计划项目,参与组建了一支引领兵团草莓脱毒与繁育技术发展的创新团队,并主持实施了多个科研项目,为我师草莓自主品种培育、草莓病害快速检测技术应用等作出了积极贡献。”师农科所所长汪泉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