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支持IPv6
“班长在叫我,‘三八线’的战友没水了,我得赶紧去送水,把我的军帽拿来,还有挑水的扁担……”2019年12月30日凌晨,沙海老兵刘来宝一直喃喃地说着这几句话。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刘来宝还念念不忘一起穿沙漠、打土匪、戍边疆的战友。
1
凌晨零时15分,曾在漫天黄沙里背着行军锅,曾在战斗、戍边中为战友挑水做饭、洗菜洗碗,曾在行军中时不时来段秦腔的“火头军”刘来宝溘然长逝。
再过20多天就是除夕夜了,也是刘来宝的百岁生日。然而,他却没有等到这一天。
“三八线”老兵公墓,刘来宝墓前,前来送别的亲友、同事黯然泪下。
2
1921年,刘来宝出生于甘肃文县。
1949年12月5日,刘来宝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一兵团二军五师十五团1800多名战友从阿克苏出发,日夜兼程行军15天,徒步行军1580里,于12月22日进军和田。
随后,刘来宝和战友们又遵照党中央、毛泽东主席的命令,仗剑扶犁、屯垦戍边,在沙海边缘建设了今天的四十七团。
他们被称为沙海老兵,他们的精神被习近平总书记高度赞誉为:“扎根新疆、热爱新疆、屯垦戍边”的老兵精神。
刘来宝的妻子刘·努尔莎汗经常自豪地说,能和刘来宝结为夫妻,是她这辈子最大的福分。在那个年代,一点头就是承诺,一牵手就是一生。那时候的爱情,没有华丽的仪式和甜言蜜语,却经得起岁月的考验。两个不同民族的恋人,冲破重重阻力走到了一起,相扶相携一生。
时光荏苒。曾经进军和田、建设边疆流血流汗的沙海老兵,如今已寥若晨星,他们中的大多数永远地长眠在四十七团“三八线”老兵公墓。
3
四十七团生活着许许多多沙海老兵的后代,他们从小听着老兵的故事长大,也见证了父辈们用双手开垦农田、建设家园。
“父辈们吃了很多苦,在粮食紧缺时,还吃过发霉的苞谷面。”何世林受父辈影响扎根在四十七团33年。恶劣的环境、艰苦的条件从没让这个汉子皱过眉,但当刘来宝去世的消息传来时,他的泪水夺眶而出。
“我的父亲虽然已去世,但每次看到刘来宝叔叔我都会想起他。”何世林说,沙海老兵一个一个离去了,可他们孕育的老兵精神一直激励着后辈们扎根大漠,继续前行。
在老兵精神的感召下,来自全国各地的100多名西部计划志愿者先后来到四十七团开展志愿服务。服务期结束后,有20名志愿者主动申请留团工作。
山东籍大学毕业生艾乐松得知四十七团医院没有中医后,毅然放弃了山东优越的工作和生活环境,独自一人踏上了西行的列车来到这里。如今的他,已成为团场医院的骨干。
在老兵精神的感召下,越来越多的老兵后代、西部计划志愿者、内地大学生和退伍军人来到这里、留在这里,自豪地称自己为“沙海新兵”,并沿着老兵的足迹砥砺前行。
老兵虽去,精神永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