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支持IPv6
1月9日,早晨8时的乌鲁木齐还笼罩在寒冬的夜幕中,此时十二师乌鲁木齐垦区人民法院党组成员、副院长佘文和同事们却收拾好行囊,准备前往200公里外的二二一团。这不是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而是一次春节前要打的“硬仗”。
车辆一路疾驰,迎着逐渐升起的太阳前行,干警们就着馕和矿泉水,边吃边讨论着今天的分工。1车6人,经乌拉泊,穿盐湖,路过杏花沟,2个多小时后到达二二一团,到达十二师乌鲁木齐垦区人民法院唯一的一个派出法庭——交河西法庭。
交河西法庭的日常工作由书记员谭静负责。民庭法官张高豫也会不定期来这里审案、调解,进行普法宣传。
2019年,交河西法庭共受理案件96起,全部调解结案。
一行人刚下车,就听见“早上出门碰到邻居张大姐,她又问我啥时候能拿到钱?”……见到佘文和同事们,谭静的第一句“问候”竟是“要钱”。
张大姐的钱,源于一件已申请执行的追索劳动报酬纠纷案。2017年,刘某等3人成立公司,在二二一团承包耕地种葡萄,雇用了42名当地群众负责葡萄园里的日常管理。没想到工作完成后,刘某拒绝支付劳动报酬。2019年夏,42名群众陆续将刘某等3人诉至乌鲁木齐垦区人民法院,要求其支付相应报酬并作出赔偿。同年10月,在张高豫的主持下,该院对此案进行民事调解。经调解,刘某等3人接受调解,愿意支付42名原告39190元劳动报酬。
可调解达成后,刘某等3人却迟迟未能如期履行承诺。
“虽然钱不多,少的120元,多的2000多元。但是,这些钱都是百姓的血汗钱,被告人应当及时支付。”张高豫说。
恰巧这42名原告中有部分人和谭静住同一个小区。每次见面,他们的问候从“你好”变成了“啥时候能拿到钱”。谭静一遍遍地耐心解释,告知大家进展情况,劝解大家不要着急,要相信法院。
2019年底,原告再次申请法院执行调解,但被执行人却回了内地。针对这一情况,乌鲁木齐垦区人民法院立即将送达报告财产令、执行通知书、执行公开告知表等相关法律文书邮寄给被执行人,并第一时间冻结被执行人向二二一团缴纳的土地保证金40000元。一番沟通后,法院执行干警赶到二二一团,就能否及时提款支付劳动报酬与相关负责人进行沟通,为最后的发放案款做相应的准备。
“年前,一定把钱发给大家!”听说执行干警来了,部分当事人赶来询问最新的情况。看着大家急切的心情,佘文拍着胸脯大声说道。
和当事人告别后,来不及休息,执行干警们又驱车赶往吐鲁番市,对一起民事纠纷案件进行诉前财产保全。
法人代表不接电话,对方财务人员拒绝签收相关文书……来到执行地点,执行法官吃了“闭门羹”。在寒风中等候半小时,却连门都没进去。
“吃‘闭门羹’是常事,但只要能解决问题我们受点委屈不算啥。”执行干警焦颖说。2019年,该院执行了230起案件,进行诉前财产保全147起,数量均创历年新高。
执行干警归来时,已近深夜。车外寒风凛冽,车内鼾声一片,奏响了一曲动人的“交响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