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李海涛和他的老朋友们

不负岁月  不忘初心

——记“师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乌鲁木齐垦区检察院李海涛

位于一〇四团的“馕多多”馕店,每天中午,从店里飘出的烤馕香味回荡在大街小巷,让不少饥肠辘辘的过路人忍不住进店买一个尝一尝。

“阿不都,最近生意挺好嘛?”

熟悉的声音,让正埋头专心致志烤馕的阿不都沙拉木·斯拉依木心头一喜,他知道是自己的好兄弟李海涛又来看望他了。

看着熟悉的身影站在小店窗前笑望着自己,阿不都沙拉木·斯拉依木也笑了。

“李书记,您来了!刚烤好的馕,香得很!快,赶紧尝一尝。”

阿不都沙拉木·斯拉依木拿起一个还冒着热气的馕,递到李海涛手上。

“闻起来香吃起来更香!”

李海涛没有推让,接下馕就掰下一块放入嘴中嚼了起来,还直夸馕香。

“现在没有‘李书记’了,我就是你的忠实顾客。不过有任何难处,你一定要告诉我。”

李海涛一边说着,一边将馕钱塞进收款箱。

今年6月,李海涛在担任十二师驻一〇四团西城南社区“访惠聚”工作队队长、第一书记期满后,回到了乌鲁木齐垦区检察院,继续担任综合管理部主任。此后,每当他路过“馕多多”,都会走进小店看一看老朋友。

店虽小,但对李海涛和阿不都沙拉木·斯拉依木来说,却有着特别的意义。
2019年冬,李海涛刚到一〇四团西城南社区工作,第一时间便走访入户了解辖区居民生活状况。

也是在这个时候,李海涛认识了阿不都沙拉木·斯拉依木。

第一次见面时,李海涛看到阿不都沙拉木·斯拉依木身上的衣服洗得已掉色,但整洁干净;家里虽没什么家电,却收拾得十分整洁。李海涛对阿不都沙拉木·斯拉依木的第一印象就是勤劳。

“一个勤劳的人为什么生活却过得很拮据?我当时就产生了这样的疑惑。”

带着疑惑,李海涛和阿不都沙拉木·斯拉依木聊了起来,慢慢才知道了原委。

阿不都沙拉木·斯拉依木是一位有着20年打馕经验的老师傅,生活一直过得还不错,可半年前,老店因房屋老旧而无法继续经营,又迟迟无法找到合适的经营场所,已经很久没了收入,甚至连女儿的学费也交不起了。

“别着急,有我们在,不愁没有解决问题的办法。”

李海涛一边劝慰阿不都沙拉木·斯拉依木,一边记下了他的电话号码。

了解到实际情况后,李海涛与工作队队员们行动了。

他们利用在社区工作的优势,多方打听,最终找到了一家合适的店面。由于阿不都沙拉木·斯拉依木家庭较为困难,无力承担过高的店面租金,李海涛数次与房主协商,最终房主答应以较为优惠的价格出租店面。

“找到适合你的店铺了!”

阿不都沙拉木·斯拉依木在李海涛打来的电话中得知了这个好消息,高兴得一个晚上没睡着。第二天,在实地看完门面后,他顺利地将店铺租了下来。不久,属于他的馕店再一次营业了,生活也开始有了起色。

“现在我每天打馕能用完两三袋面粉,卖两三百个馕不是问题,日子过得红红火火。这个店就是我们全家的希望,也是我们一家和‘李书记’友情的见证。”

其实,在过去的两年多时间里,李海涛在历任三坪农场一社区和一〇四团西城南社区“访惠聚”工作队队长、第一书记期间,结下了深厚感情的受助群众还有很多。

冬日寒风中早起打扫积雪,保障辖区居民安全出行,夏日酷暑下带队为残疾家庭采收葡萄,哪怕仅仅是居民楼道里换个灯泡这种小事他也自掏腰包换好……一件件小事,都让居民暖在心里。

依明江·曼尼克是三坪农场一连职工,他独自一人抚养两个上小学的女儿,平时靠打零工挣来的微薄收入维持生活。没有固定收入是他面临的最大困难,甚至很多时候他都无力支付孩子每周300元的生活费用。就在他最无助的时候,李海涛出现在他身旁。

“男子汉大丈夫,别放弃!我们一起想办法。”

李海涛的话给了依明江·曼尼克莫大的信心。经过社区多方协调,依明江·曼尼克得到了一份小区保安工作,每月工资有2400元,这让他们一家三口的生计问题得到了缓解。

不仅如此,当李海涛得知依明江·曼尼克有肾切除手术后遗症后,每季度都主动带他去医院复检,即使在医院里跑上跑下买药、就诊、检查,累得满头大汗、腰酸背疼,李海涛也毫无怨言。

李海涛还帮助依明江·曼尼克向民政部门申请救助资金,解决了看病费用问题。

“要埋头苦干,更要抬头看路。无论在哪个岗位上,我都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不辜负组织的期望,不忘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面对新的挑战干出新的成绩。”

回到原工作单位已半年的李海涛,如今会经常想起那些老朋友们。在基层历练的点点滴滴,带给李海涛的不只是历练,更有珍贵的民族团结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