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漠忠骨 不老军魂 ——第九届兵团沙海老兵节侧记

您满头的白发

见证着战士饱经战火洗礼的硝烟;

您粗糙的手掌

铭刻着南泥湾大生产艰辛的记忆;

您颤巍的双腿

创造了徒步横穿塔克拉玛干沙漠的奇迹;

……

12月22日,天空湛蓝、暖阳融融。第九届兵团沙海老兵节庆祝大会在四十七团老兵镇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军和田纪念广场上举行。

时光荏苒,岁月如歌。身着迷彩服的沙海新兵们在纪念碑前庄严肃立,追忆老兵们那段可歌可泣、艰苦卓绝的峥嵘岁月。

71年前,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二军五师十五团1803名指战员奉命从新疆阿克苏出发,日夜兼程18天,徒步穿越塔克拉玛干沙漠,并于12月22日和平解放和田。


71年来,当年的老兵和他们的子孙传承着军人的赤胆忠心,扎根沙漠,用鲜血和汗水奋力将荒漠变良田,唱响了荡气回肠的屯垦战歌,铸就了“永不换防”的不朽丰碑。

71年后三百余名大漠忠骨长眠在距四十七团团部20公里的那片平坦而又宁静的“三八线”。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何处不青山。如今,老兵精神仍在传承,老兵故事仍在传唱。

在老兵精神研讨交流会现场,大家不约而同向一位戴着助听器、头发花白的老者投以敬仰的目光。他是沙海老兵雷仕杰的儿子——雷建明。

雷建明:

我的父亲一直是我的人生道路上的榜样,他这一辈子,是献了终身献子孙。虽然没有给我们带来多少物质财富,但他给我们留下了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在父亲的影响下,青年时期的雷建明放弃了克拉玛依油田的正式工作,回到四十七团,像父亲一样,在这里娶妻生子,扎根、屯垦、戍边。

老兵们默默无闻,奉献一生。悲壮、伟大而平凡,是他们最真实的写照。

很多老兵,自从抡起锄头开荒种地的那刻起,就把曾经的战绩功勋埋放心底,坚守着信仰和信念,平凡平淡过着自己的一生。

在这个具有纪念意义的日子里,师党委宣传部举行了《大漠长歌》首发暨赠书仪式。

20万字的《大漠长歌》由师党委宣传部组织知名作家学者倾力打造,邀请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毛玉山、高天龙等8位作家学者深入四十七团,经过两个多月的采访及后期创作,真实再现了沙海老兵和沙海新兵们扎根兵团、建设兵团的感人故事。

师党委宣传部高度重视该书编辑出版工作,多次对编辑出版方案提出修改意见,对编排体例、内容形式等提出专门要求。

四十七团党委常委、副政委周伟:

《大漠长歌》构思精巧,感人至深,从不同角度以写人物、说故事的方式,讲述老兵和新兵们的故事,诠释历久弥新的老兵精神。该书既可以帮助年长的读者重温屯垦戍边历史,又可以使年轻读者深入了解屯垦戍边历史,进行一次革命传统教育。

在首发暨赠书仪式现场,周伟和十二师党委宣传部工作人员王晶晶共同将《大漠长歌》赠送给老兵后代、团连干部、职工代表、大学生代表。

收到此书的雷建明高兴极了,好似得了大宝贝。原来,书中记录了他和父亲的故事。

同样获赠此书的艾乐松激动不已,他说:“作为一名沙海新兵,我将继续用实际行动践行老兵精神,做一名合格的沙海新兵。”

艾乐松是一名来自山东的“西部计划”大学生志愿者,来到四十七团后,深受老兵精神鼓舞。志愿服务期满后,他毅然决定留下来,把自己所学奉献给这片土地和这里的人们。

在“传承红色基因 弘扬老兵精神”主题演讲比赛现场,23名参赛选手深情讲述了一个个感人至深的老兵故事。

他们中有学生、教师、职工、“西部计划”志愿者、连队“两委”成员……身份不同、年龄不同、经历不同,却因为老兵精神、老兵故事的感染,选择来到这里,扎根在这里。摘得这次比赛桂冠的罗黎明,便是如此。

罗黎明:

我是今年新招录的特岗教师,作为一名沙海新兵,我会把老兵精神融入自己的工作中,传承和弘扬好老兵精神

多年来,十二师党委始终坚持以弘扬老兵精神为宗旨,不断加大基础设施和民生保障投入力度,以四十七团原有的红色旅游景点为基础,全力打造沙海老兵党性教育基地。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军和田纪念馆便是其中之一。

当天,纪念馆迎来了新一批“客人”,29名十二师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学员。

参观完纪念馆后,师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学员、新疆九鼎农业集团有限公司组织人事部部长訾海涛激情满怀地说:

“扎根新疆、热爱新疆、屯垦戍边”的老兵精神,对于我们青年干部来说是一种指引、一种激励,更是一种鞭策。 

沙海老兵们的身影虽已渐行渐远,但老兵精神随着岁月的磨砺显得愈加珍贵。老兵们穿越沙海时的豪言壮志,与风沙战斗时的坚强身影都留在了人们的记忆深处。一代代兵团儿女踏着老兵足迹,扎根大漠,生生不息。